同时,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诗歌,了解梧桐在诗歌里具体都有哪些象征意象?诗人想借“梧桐”表达怎样的情感?
一、梧桐的原型及比兴的审美象征意象
梧桐作为人们喜爱的树木,种植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它最早出现于《诗经·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从这首诗中可见梧桐材质美好而高洁,是造琴的良好木材。
桐琴音质清越而悲凉,“弦泛桐材响,杯澄糯醇”。
古代的琴瑟是一个人高贵身份的象征,弹奏者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悲欢离合情怀。
如李白《长相思》“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梧桐可以招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
如北宋安徽铜陵人陈翥在其《桐谱·斜源第一》中写道:“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后代文人把梧桐这种象征义发扬光大,出现了许多名篇名句。
如诸子百家中的《庄子·秋水》:“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里的“”是指凤凰一类的鸟,在《晋书》中也有记载,《苻坚载记下》云:“长安又谣曰:‘凤凰凤凰止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及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
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数杜甫的一句名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自古以来,凤凰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唯一的栖身之地,可说是一种祥瑞树,能给主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所以在古代人们大量种植梧桐,它们或被植于田地、庭院,或种于道路两旁。
爱情是古今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古人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的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它是作者观念的物化。
常见的意象有:鸳鸯、凤凰、斑鸠、蝴蝶、红豆、梧桐等。
当这些现实中的东西进入文学创作,融合了作者的人格情意和审美趣味后,它们带给读者的是无穷的审美想象和欣赏魅力。
相传梧桐是雌雄异株,梧为雄树,桐为雌树,两相偕老,同生共死,文人们便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寄予了它爱情的审美意蕴。
遗憾的是梧桐常暗示着爱情的失落,如“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预示着飘零摇落的命运、中道分离的悲剧是必然的。
贺铸《鹧鸪天》用“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痛悼爱妻的逝去。
在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梧桐作为连理枝的意象,象征着意中人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相伴相随,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形成连理枝、相思鸟。
白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点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发生的凄清氛围。
后人多沿用“秋雨梧桐”来形容二人的爱情悲剧。
如高明《咏别》中的“准备着夜雨梧桐,和泪点常飘洒”。
二、与“秋”有关的梧桐复合审美意象
梧桐在秋天是最早落叶的。
《广群芳谱·木谱六桐》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宋玉《九辩》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白露既下白草兮,奄离披此梧木揪”之句。
对于心情悲苦的人来说,肃杀的秋天,真是触目成愁。于是,“秋”、“梧桐”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在一首诗或一首词中,作者往往不是借单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多种整体意象来显示的。
诗词意象的组合,一般由情感的链条连接着、维系着,在创作过程中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成生命,必须有情趣事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所以文人用情感链条将“梧桐”意象与其他意象结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用它来烘染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
为了铺叙景致,渲染秋色,梧桐往往与金井、风、雨、月等一起营造一种凄清孤怨的意境。
(一)金井梧桐
中国人喜欢在水井边种梧桐树,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吉祥民俗观念。
民间认为水井中有龙神,而梧桐树又可以招来凤凰,所以在水井边种梧桐树,是上有凤下有龙的民间龙凤吉祥民俗观念形式化呈现。
当肃杀的秋季来临时,水井边的梧桐落叶最早送来了消息,所以文人在咏叹秋季时,“金井梧桐”是不可缺少的复合意象。
陆龟蒙《井上桐》写一闺怨女在碧绿的梧桐树下的水井边汲水,靠在井栏上若有所思。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的少女,在凄凉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在这些古诗词句中,“金井”这个意象是作为“梧桐”意象陪衬而出现的,但带给读者的是整体的艺术效果。
古井边的梧桐落叶是和人的悲凉、忧伤怅惘等特殊心境相契合的,所以文人们缘物托情,使金井梧桐也有了生命的灵性———会孤独、寂寞、愁苦。
它通常传达的感情有:对秋的咏叹,秋夜怀人之情,失意文人的寂寞,孤独情怀。
(二)秋风梧桐
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在对秋季景色的描写中,“风”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着一字言愁,却在飒飒西风烘染的氛围里自有一缕无言的愁情让人低徊不已。
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纷纷飘落,只是一种客观的自然景象,但是一旦诗人将它写入诗里,就不是完全的客观物象,而给人带来一种寂寞萧瑟之感。
(三)梧桐雨声
借助“雨”意象的凄冷的氛围,以衬托出孤枕不眠的离愁客愁,莫过于摹写静夜雨声。
当夜幕垂下后,人们对雨的听觉非常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特别具有穿透力,直入深夜未眠人的心里。
为了追求夜雨更加清晰的声响效果,古代文人们往往借助于梧桐树叶写雨之声。
著名的有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词借三更时分梧桐冷雨的一叶叶、一声声,烘托出闺中女子的一怀离愁别怨,极为凄婉动人。
温庭筠此词中的“梧桐雨声”作为一个特写的意象,一再出现在以后的宋词创作中,它由个体意象成为公共的意象,带有渲染离情愁怀的特定色调。
梧桐雨声在古诗词中层出不穷,它通常所表达的主题有三:一是离别伤情主题,二是思乡怀人主题,三是悲秋主题。
(四)月亮梧桐
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认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空”的产生离不开距离,诗歌创作除可感可触的生动形象外,还需要营造没有“实体”的“空白形象”,在一种依稀飘忽的距离中,使诗歌意象充满灵动之感。
所以诗人们根据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经常描写稀疏月光下的梧桐,使它有了凄凉、凄清之美。
其实,月亮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离乡怀人的意象。
梧桐与月一起构成画面不仅产生了朦胧凄清之美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梧桐不可避免地有了思念之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清秋之季,在夜晚之时举首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梧桐深锁,愈显凄凉,愈能勾人情思。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夜深人静,一钩弯月挂在那棵梧桐稀疏的树枝上,月色婆娑,让人备感寂寞孤独。
相似的有:晏殊《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周邦彦《咏秋夜》“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等。
总之,朦胧月色之所以给人美感,是因为朦胧虚化了景观,使人与景观之间有了间隔,产生了距离美。
文人常用“月色梧桐”这个复合意象表达闺中少女的哀怨情丝和羁旅异乡的文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
相关文章:
文案 | 那些极具氛围感的情话,浪漫至极,情人节必备!11-23
适合任何时候发de状态文案11-23
文案+氛围感照片11-23
文案‖关于疫情的朋友圈文案11-23
“睡觉之前别看,容易笑到失眠的搞笑句子”11-23
肖战座右铭励志名言有哪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