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僧人和文人作了大量的禅诗,据不完全统计约3万首。禅诗寓禅于诗,以诗喻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你细细品来,则回味无穷。
今天给大家带来,五首值得品味一生的禅诗,安静而美好,让心境豁然开朗!

《悟道诗》
唐·无尽藏尼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我们苦苦去追求的东西,可能就在身边,只是因为我们的愚钝,往往舍近求远。用佛的语言即“佛距此不远”。
只是,如果没有踏破草鞋的经历,不经历一番长途跋涉的艰辛,却也无法发现自家梅花的芳香。

《颂平常心是道》
无门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左右,感受到宠辱得失的波动,而忽视了平淡中的幸福。幸福并不在遥远的彼岸,而是在周遭的生活中,只要好好培育,就会开出芬芳的花朵。
放下内心的负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不执著、不强求、不贪恋,才能获得身心的大自在。我们需要明白,一切欲望都是妄念,我们所执著的也不是永恒的存在。想到这些,放下执著,才能得到解脱。
智者懂得珍视当下,不会让光阴从指间溜走。所以,放下心中的包袱,将焦点放在当下,以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的起伏,这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山居诗》
元·石屋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这首禅诗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是悔恨过去。
泰戈尔说:“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过去的种种,我们早已无力改变。那些日子无论是像缸底陈醋般酸,像窖中红酒般香醇,又或者如放久了的糠心萝卜般索然无味,也都只是付出过,无法改变现在,何必追究呢?
抓住当下机会,有所追求才会使人生更有意义。
活在当下,并不是幻想未来。
人生最初的模样有千万种,结局更是充满未知。若沉溺于幻想,现在便无所事事,一切美梦终将成空。
活在当下,是一种真实。身体健康、家人平安都是当下的幸福,活在当下,才能体会幸福。

插秧偈
南北朝·契此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栽秧,是人类和泥土最亲密的接触,是对大地最虔诚的叩拜,又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创造。
低头胸装广阔的蓝天,退步原来是向前,诠释了人类的精神和气质。
此诗说的是人要虚怀若谷,低下头来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懂得某些后退是前进的道理。

读书的人,无不希望一日能够高中;经商的人,无不希望财源滚滚。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而不顾一切地向前行,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上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腹有诗书、技艺超群的人,他们往往把姿态放得比别人更低,给别人舞蹈的灯光,同样也获得了别人感动的眼神。这才叫大智若愚,虚怀若谷,大境界者。

《无题》
唐·鸟窠禅诗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相传,鸟窠禅诗在一棵枝叶茂盛的松树上修行,好像小鸟在上面筑巢一样。
有一次,大文豪白居易来拜访禅师,抬头一看:“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太守,你的处境才危险”。
白居易不以为然:“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故事中的鸟窠禅师虽然住在树上,却感觉安然恣意,并不觉得危险。白居易却认为住在树上很危险,却不知自己身处危险之中。
鸟窠禅师内心清净,淡然随性,但白居易心中记挂着官场的诸般事,已然构成负累,他以为只有站在地上才有承担,而鸟窠禅师则看生死如同一梦,他在哪里都无碍修行。

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将世间一切看淡之后,并能随顺世事因缘,才能得到生命的解脱。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就像波浪一样,是大海的一部分,就能够不被其他念想所干扰,从而安然地过完一生。
佛法的核心便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并不是三岁孩子就能够理解的事情,而是需要在不断的修行中不断领悟的道理。
因此,唯有放下一切执念,宁静自律,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相关文章:
无锡5人,实名曝光!04-20
普京宣布临时停火30小时04-20
深情已燃尽顾燃小说(宋林溪顾燃)+后续+结局在线阅读04-19
锡市警方查处一起微信群赌博案!04-19
探索法治护航“银发经济”新路径 西北政法大学老龄法治研究院正式揭牌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