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的?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
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
看着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回去,
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 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感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醉归遇雨潇洒徐行,虽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不畏惧、不颓丧词中,把他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表露无疑。一方面他用幽默诙谐的词句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何妨吟啸且徐行”,渲染出雨骤风狂的画面,另一方面又以“莫听”和“谁怕”二字点明他意志坚定、心中明澈,不受外界干扰之意。
他借雨中徐徐行走,抒发自己心无挂碍,处乱依然静待花开的境界。在以自在平静悠闲的心态看世界时,无论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还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都是一样的。他把“芒鞋”比作平民形象,他处于竹杖芒鞋行走在风吹雨打得艰辛的生活中,反而能平心潇洒、悠闲心情去面对。他激励自己:“谁怕?”表达他不怕艰辛磨难。这成就了苏轼一生的生活态度,尽管他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流放到蛮荒海南岛,但是精神上,他保持自己依然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他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是:人生就是一个辩证法。比如,寒冷中依然能找到温暖,逆境中也充满了希望,忧患中能找到喜悦。当悟到这个人生辩证法之后,苏轼就不再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因为他看到了微冷的醒觉中升起的一股股暖意、一线希望。
这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正向的积极观点,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悟通的智慧,是苏轼经历无数磨难和严酷打击之后,灵魂上的一次大的升华,一种儒家境界入世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基础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苏轼看来人生中的风雨和谓晴,外界一切的差别都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虚幻。当你心静至极,外界自然明了,一切都能泰然处之,“宠辱不惊”,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个世界的汹涌波涛。
苏轼用此词磨砺升华自己的人格境界,并且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充满哲理的句子终结,韵味回味无穷,启迪人们深思。
相关文章:
七年了,我放你自由(陈子昂依依)全文免费_(陈子昂依依)七年了,我放你自由后续阅读(陈子昂依依)04-21
他不是归人,只是过客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萧予林溪言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他不是归人,只是过客:完结+结局+番外)04-21
安徽有多“新”?|看一个森林覆盖率近80%的区,如何将“含绿量”变“含金量”?04-21
谢清池沈汀妤(沈汀妤谢清池:最新章节列表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 沈汀妤谢清池:最新章节列表小说谢清池沈汀妤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沈汀妤谢清池:最新章节列表)04-21
韩国新一届总统选举将于6月3日举行 民调显示李在明继续领跑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