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4月16日讯(记者 翟智超)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一场围绕“开放”与“封闭”的暗战正悄然上演。
近日,国内具身智能企业傅利叶推出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同时开放了包含物料清单、设计图纸、装配指南以及基础操作软件等在内的完整本体资源包。
事实上,开源浪潮早已涌起。2024年7月,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款全尺寸开源人形机器人“青龙”;同年10月,智元机器人的“灵犀 X1”也开启开源之路;11月,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携手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合作伙伴,推出了“天工开源计划”。
然而,与这股开源热潮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部分机器人企业始终坚守闭源模式。其广为人知的Spot机器狗及已退役的Atlas机器人,主要通过商业许可形式对外提供,核心技术被企业紧紧攥在手中。
开源背后之困境
在傅利叶开源Fourier N1之前,今年3月17日,该公司已正式开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涵盖傅利叶GRx系列所有机型的各类任务训练数据,真实记录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操作过程。同时,傅利叶还同步开放采集算法、训练算法以及数据部署算法等全流程工具链,开源训练框架(如DP、ACT、iDP3)和部署工具。
企业积极拥抱开源生态的背后,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当前,技术壁垒与高昂成本严重阻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家庭服务领域若要普及人形机器人,成本需降至当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工业领域大规模替代人工,对技术稳定性和精度的要求也远超现状。
如此困境致使技术研发陷入“高投入、慢产出”的不良循环。业内人士刘少刚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一个资深团队构建基础平台通常需6至12个月,却因重复开发浪费了超40%的研发资源,这极大地制约了创新效率。故此,开源策略成为众多企业破局的重要途径。”
傅利叶产品研发总监蔡宇圣也向蓝鲸科技记者阐述了开源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机器人技术具有多元化、跨学科特点,技术链路长,进入门槛极高。许多人因复杂技术体系对机器人研究望而却步,资深人员构建平台耗时久,成果产出却有限。傅利叶希望通过开源降低门槛,吸引学者、学生等更多人投身行业。更多开发者的加入将带来新思路,为人形机器人产品发展提供修改意见,助力产品实现质的提升。”
实际上,傅利叶的开源理念可形象地概括为“乐高式”。起初,傅利叶提供构建N1的基础资料,包含BOM清单、可加工图纸、装配指南、操作视频及基础运动示例代码,让开发者能够复刻N1,从而理解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构成与基础控制逻辑。当开发者掌握这些基础模块后,便可以像玩乐高积木一样,对N1进行改造、调试与优化。同时,傅利叶还细化开源粒度,提供基础要素,让用户在期望改变的节点能够自由发挥。
与傅利叶形成行业共振的还有智元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相关人员在接受蓝鲸科技记者采访时表示,“除‘灵犀 X1’开源之外,机器人操作系统AimRT及百万真机数据集也均已开放。智元机器人期望通过开源降低机器人技术开发与使用门槛,激发用户创造力,吸引更多开发者和创客参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闭源背后的生存逻辑
波士顿动力作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先驱,其产品如Atlas人形机器人和Spot机器狗以动态平衡算法和液压驱动系统闻名,却始终以闭源形式存在——硬件设计、核心代码均未开放,仅通过商业许可授权使用。
该公司前工程师Robin Deits在RSS会议上,解释了闭源策略的部分原因。他坦言,“我们的控制算法涉及与军方合作项目的敏感技术,一旦开源,极有可能导致技术被滥用,从而带来难以预估的风险。”
从行业普遍情况来看,技术独占性是众多企业选择闭源的重要原因。一位深圳人形机器人企业高管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对企业而言,保持技术封闭是构建竞争壁垒的重要手段。通过掌控核心技术,能让企业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维持独特优势。就拿工业机器人领域来说,运动控制算法、高精度传感器融合技术等,都是经过多年持续迭代才形成的核心技术。倘若这些技术被开源,竞争对手很可能迅速实现技术追赶,甚至实现反超,这将严重威胁企业的市场地位。”
不过,闭源策略在为企业打造技术护城河的同时,也对市场拓展产生了显著的制约。以Spot机器狗为例,行业估算其单台价格超过7.45万美元,再加上应用场景有限,导致其商业化进程困难重重。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Spot机器狗全球销量仅为2000台,这清晰地反映出高端闭源产品在规模化推广中的天然瓶颈。
面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或开始探索平衡技术保护与行业协作的折中路线。宇树科技在2024年11月宣布开源G1人形机器人操作数据集,该数据集适配主流开源框架,旨在通过共享应用层数据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开源范围仅局限于机器人的操作数据,至于硬件设计与核心算法是否会开放,目前尚未有定论。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蔡宇圣则表示,“现阶段很难断言开源会成为绝对主流。从产业发展周期看,机器人领域可能呈现开源与闭源长期并存的格局。这种技术生态的多样性,既符合企业保护研发投入的现实需求,也能通过适度开放促进产业协同创新。”
实际上,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机会之一,具身智能早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热点。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各方力量纷纷涌入、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与商业化发展路径。从政策层面到产业层面,具身智能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已经形成。
在这智能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催生哪些新机遇?又将如何重塑社会发展新蓝图,仍值得关注。
相关文章:
冬奥会同款深睡小屋、春晚同款机器人,消博会首设消费科技展区惊喜多多04-16
企业反诈“零容忍” 共筑安全“防火墙”04-16
金融“融资+融智”赋能稳外贸拓新局 2025珠江国际贸易论坛顺利举办04-16
鲸观察|开源闭源“短兵相接”,人形机器人开启“战国时代”04-16
重塑区域经济格局!这座闽南小镇凭啥逆袭?04-16
万亿级行业新国标出炉!火线解读04-16
历下区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并调研重点企业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