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倡导车企要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倡议书提出:“企业应严格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表述,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
上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上述两则行业动态,与近期新能源汽车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不无关系。除了针对辅助驾驶功能,工信部还修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国标,要求电池短路后,不得起火和爆炸。结合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能依此判断,汽车工业国家主管部门正下大力气去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杜绝各种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从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趋势看,相关举措十分有必要,也有的放矢。
当前,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步攀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接触到这一智能网联产品。也正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属性,为了抢占市场吸引消费者,汽车企业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家产品的辅助驾驶能力。早年间,在车企的日常推广销售中,辅助驾驶基本都被宣介为自动驾驶,过分夸大了辅助驾驶的能力;在近两年,车企修改了宣传策略,以智能驾驶的名义继续夸大宣传辅助驾驶。
车企的过度营销举动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于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进而导致了个别消费者盲目信任辅助驾驶功能。在各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有消费者不当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替代有人驾驶的行为发生。这些行为的社交传播也会形成错误示范,让相关新能源车的驾驶员跟风在错误场景下错误应用辅助驾驶。
可以明确的是,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车产品,最高只达到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该级别及以下级别的自动驾驶都是辅助驾驶,与真正的自动驾驶乃至企业所宣传的智能驾驶,仍有极大的技术差距。辅助驾驶并不允许有行车电脑接管驾驶,驾驶员是行车安全的唯一责任人。但也正是因为车企的大力营销,相关知识概念就不断被模糊淡化。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方便省心,当市面上所有新能源车都主打宣传智能驾驶,他们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相关技术的可用性,从而忽视实际技术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和潜在安全隐患。
在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阶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L3-L5)量产运用,仍是所有汽车工业科技工作者所要努力的方向。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但并不代表这项技术已经有能力让我们的社会如科幻电影中所演绎的那样。因此,在L2级别辅助驾驶已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车企所必须要做的就是避免行业无序竞争,在日常宣传推广中,明确相关功能的风险情况,确保每一名驾驶员不误用、滥用辅助驾驶功能。
作为重要参与者,车企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稳步有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只有整个汽车工业一同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出行体验,包括车企自身在内的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光明网评论员)
相关文章:
智能驾驶不是无人驾驶04-23
向“霸王条款”宣战!山西发布征集令04-22
V观财报|杰创智能: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911.82%04-20
项目建设进行时丨汽开区:98个重大项目开复工 以项目之“进”夯实发展之“稳”04-19
多方助力外贸企业“外转内”04-19
纯净美妆风头正劲 丽人丽妆精准布局Clean Beauty新赛道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