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漫评: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农业强国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1:55:00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筑牢农业强国物质基础指明了方向。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稳定、人民福祉,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和务实举措,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 ,夯实农业强国根基。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刚性约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的专项立法,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一号文件的顶层设计,我国已实现从单纯“守红线”到系统“强产能”的战略升级。以湖北为例,该省通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三年攻坚”,借助生物培肥、秸秆深埋还田等技术,使江汉平原300万亩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0.3%,小麦亩均增产11.6%,成功将“死土地”变为“吨粮田”。只有打破“数字保卫战”的局限,以生态修复激活土地“造血功能”,才能将“藏粮于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跻身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第一方阵”。北斗导航翻耕机精准作业、农业无人机高效植保、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反馈信息……这些“硬核”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更是科技创新突破的战略关键。江苏育成的超级稻品种“南粳5718”,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突破性融合;黑龙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抗寒大豆品种,破解寒地种植的技术瓶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最终是要让土地与科技的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当优质耕地产出高品质农产品,当种业成果与智慧农业结合形成现代化生产模式,农业不再局限于初级农产品生产,而是向“深加工、创品牌、延链条”的全产业链迈进。湖北监利以“强基、提质、转型、增效”四轮驱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样板,通过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甲鱼全产业链发展,带动60万亩优质稻种植,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之路。实践证明,将土地产出效率与技术应用效益融入产业循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便从生存保障转向价值创造,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从屈家岭文化遗址的碳化稻谷到当代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始终在传承中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坚守“寸土寸金”的耕地保护底线,激发“点土成金”的科技潜能,才能实现“土里淘金”的产业蜕变,擘画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农业强国新图景,让希望的田野永远充满生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章美玲(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相关文章:

智能识别腐烂并预警,容声推出最新款高端冰箱04-15

张家口塞北管理区1.2亿元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签约04-15

东湖漫评: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农业强国新图景04-14

第五轮中韩电器产品检测能力验证工作启动04-14

不到3小时拿到农业保险理赔款!丰台区农业农村局与大风“赛跑”04-13

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勇立潮头04-13

“国际橡塑展”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4500家优质展商参展 吹响“绿色+智能”号角04-12

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