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生态治沙到产业治沙——一个沙漠县的生态治理变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3:08:00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8日电 题:从生态治沙到产业治沙——一个沙漠县的生态治理变迁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李云平

黄河之畔的内蒙古磴口县是我国防沙治沙主战场之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磴口县统筹推进生态治沙、产业治沙,生态治理沙漠近210万亩,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0.04%提高到37%以上,让沙漠后撤15公里,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内蒙古磴口县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阳春三月,站在磴口县城外的乌兰布和沙漠极目远眺,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向远处延伸,一个个沙丘被草方格牢牢锁住,一排排防护林环绕着村庄。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乌兰布和沙漠不断向东扩展,磴口县遭受风沙危害严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磴口县以党委为引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战沙建绿,建成闻名全国的308里防沙林带,为黄河母亲河系上“绿腰带”,有效遏制沙漠东侵。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说,全县人民沿着308里防沙林带铺设草方格、种下灌木丛,加速把绿色向沙漠纵深推进。自1978年被列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县以来,全县在乌兰布和沙区营造灌木为主的防沙固沙林,在沙漠绿洲区营造生态、经济兼用型的多功能林,在农区营造乔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

磴口县刘拐沙头是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地,每年向黄河输送大量泥沙。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从2008年起全县启动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在黄河沿岸营造起了长约7公里、宽约3公里的防风固沙带,黄河年输沙量由7000万吨降到370万吨左右。

韩应联说,磴口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通过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建设防护林等措施,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光伏治沙区五个组成部分的防护复合体,形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绿洲防护林体系,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

内蒙古磴口县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眼下,在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犹如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蓝海”,产生的绿电源源不断向外输送。磴口县发改委主任汪军说,全县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开启“借光治沙”之路,现已建和批复在建新能源装机达542.66万千瓦,光、林、草、药融合发展的“光伏+生态治理”面积13.6万亩。

据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介绍,全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防沙治沙,打造防沙治沙+光伏、有机奶、中草药材、林果业、有机农业等产业,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拓展生态价值空间。

截至目前,磴口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75.5亿元。

相关文章:

穿梭于现实与历史间——独具特色的呼和浩特的“五带”04-13

桥见河南丨沿黄高速沁河特大桥建设火热进行04-12

我国新增两处世界地质公园04-12

6G+AI有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开幕04-11

川企大调研·民企有π⑤丨在光伏红海“突围”,这家川企有什么反“内卷”绝技?04-10

李现“打鸟”为何选择玉渊潭?“打鸟大爷”镜头里藏着一部生态日记04-10

从九寨沟生态人文之旅到哪吒创作展:20余名美国师生来川体验中国文化04-10

8宗1247亩优质地块集中释放 重庆两江新区举行2025年土地推介会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