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唤起人们对地球家园的深切关怀。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超大城市,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这一主题,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地球日所倡导的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合,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新画卷。
一直以来,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合理利用与保护至关重要。广州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来,全市七个涉农区积极响应,整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积极探索创新路径,致力于打造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典范。
推动良田连片,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
广州市率先启动耕地保护专项规划,通过精准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有效避免耕地“占整补散”的情况,为耕地量、质双平衡提供坚实支撑。全市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开展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工作,稳步推进耕地恢复。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打造出一批“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连片耕地,有效解决了耕地储备不足的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探索“耕地+”实施路径,创建多元增收、显化价值、精细管理的耕地保护新机制。探索“融资+建设+后续运营”等一体化推进方式,支持市、区属国企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周期、全链条的运营平台,统一引导各类资源高效集中流转,导入绿色富民产业。从化区鳌头镇万亩良田示范项目将原本碎片化的农田7000余亩陆续流转至区属国企统一经营管理,通过将农田划分为40米乘120米的方块,适合机械化耕种,采用无人机喷淋施肥,实现“小田并大田、薄地变良田”。
推行“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以广州市1号总田长令印发实施《广州市田长制工作规则》,构建起市、区、镇(街)、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田长“4+1” 的田长组织体系与责任体系。目前,全市已设立田长制公示牌1427个,将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向社会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现状耕地范围“人防”全覆盖,并全面启动巡田工作。通过“一巡一管一服务”综合调度平台,及时发现并整改侵占耕地偷倒渣土等行为,有力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同时,依托“人防 + 技防”模式,利用高空视频探头、无人机巡检等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了违法占用耕地的预警和处置能力,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南沙区耕地集中整治试点示范项目
引导村庄集中布局,推进宅基地有序腾退
推进村庄用地优化布局,引导村庄集中布局。聚焦农村闲置低效用地盘活,黄埔区迳下村按先建后拆、滚动搬迁、局部抽疏的模式,对现有45亩建设用地实施空间腾挪和整合利用,引导村庄布局更加节约集中。通过自主拆旧、统规统建,居民房屋栋数由512栋减为282栋、村居减量45%,村居采用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打造“零停电、零电费、零能耗”的智慧岭南村居。
创新“点状供地+预支留用地”方式,推进点状供地落地实施。花都区蓝田紫林点状供地项目用地审批缩短至100天内,成为全市“最快”点状供地项目。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合同期内将给村集体带来土地租金收入1700多万元,配套打造的赤坭镇首个农旅产品小市集,可推动村民每年增收超360万元,带动新增“家门口”就业岗位超350个。

从化鳌头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区
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
与此同时,广州市在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及推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方面取得成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4年9月获国务院批复。该规划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通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同时,规划构建 “九片六核多廊”的生态空间结构,重点保育九大生态片区,提升六大生态绿核,构建三级生态廊道网络,筑牢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广州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耕地保护、村庄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守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广州力量。接下来,广州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谱写新篇章。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相关文章:
广州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 “百千万工程”,守护地球家园04-22
安徽有多“新”?|看一个森林覆盖率近80%的区,如何将“含绿量”变“含金量”?04-21
阿里午盘涨5.53%,2025年产业趋势将成为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重要驱动因素04-14
林忆莲道歉04-14
穿梭于现实与历史间——独具特色的呼和浩特的“五带”04-13
文化中国行丨用艺术点亮海南乡村04-12